“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电视剧创作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其中,“找准选题”是关键的第一步。
如何找?怎样才能找得准?
7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以“加强电视剧选题规划,推出更多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的优秀电视剧”为主题,召开电视剧选题规划工作推进会。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主持会议。
高长力将电视剧生产形象地比喻为“种地”——找好选题就是选种,选好优良品种接下来要育苗,要进行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应对自然灾害,然后收割、归仓,粮食蔬菜再经过加工,最后成为奉献人民的一道文化盛宴。因此,选题要兼顾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等多个方面,突出重大现实题材,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和精神共鸣。“这次会议是一次张榜会,各方面有好的选题设想都提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前来揭榜。”
找准选题,重在“准”
近年来,广电总局统筹组织选题规划,集中调配优质资源,主动出题规划剧目,提前介入重点项目,全流程指导推进,从选题阶段“立项”,推出《在一起》《山海情》《理想照耀中国》《功勋》《超越》等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从主题到选题再到项目,一部电视剧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视剧司规划处处长魏霄介绍了总局“十四五”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情况,就现实题材电视剧怎样提炼主题做了交流。
加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是“十四五”时期电视剧创作的重要着力方向。总局研究编制的“十四五”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包括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其中现实题材占比超过60%。
“十四五”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按照“主题—选题—项目”的结构进行布局。“主题”,就是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设置创作的大方向、大板块;“选题”就是在主题指引的大方向下,认真梳理国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重大部署、重点工作等,结合电视剧艺术形式呈现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细分创作领域;在这个整体框架下,找准切入点和阐释角度,落实到具体的电视剧项目上。同时,梳理出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党的二十大、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等“十四五”期间重要节点,在规划项目时统筹考虑,以时间为横轴,以主题为纵轴,这种规划项目的方法可以形象地称为“纵横坐标法”。
6月8日,广电总局召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电视剧创作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工作推进会,要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朝着这个方向,要把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恢宏气象上来。首先就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此为纲领,对照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分领域深入挖掘,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提炼主题。
电视剧主题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拍脑门、凭空臆想,要沿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新时代人民的伟大奋斗、多彩的社会生活这一从理论到实践的脉络去梳理提炼。主题也不是可有可无,只有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明确创作主题,准确把握电视剧的思想内涵,围绕生动诠释思想内涵开展创作调研、设计情节人物,才能做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视剧。
“题好文一半”,电视剧找选题有什么秘诀和思路?
电视剧司副司长杨铮指出,找准选题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需要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市场的多维度考量,需要对国之大者的深刻认识,对政治的学习和领悟,需要对艺术规律的充分把握和丰富的创作经验,需要对现实生活深入了解和敏锐感知。
他通过《山海情》《大考》《大海道》《日光之城》四个案例总结了五点经验体会:一是最硬的主题要用最柔软的选题表达。要防止简单化、概念化说教,要力争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二是最好的捷径就是下足“笨”功夫。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结硬寨,打呆仗”,为确定选题环节安排充足的时间,组织创作人员下生活等。所有的选题灵感、那束光,都是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下足了笨功夫之后才会出现的。三是接了天气一定要接地气。要深刻挖掘主题的思想内涵和现实观照,提升认识,把准方向,同时要认识到电视剧是大众艺术,选题要百姓视角,平民叙事,小切口小人物,要有烟火气,让故事从生活中内生出来,让人物从土地中长出来。四是不预设一个现有的剧做参照系。不要上来就说“对标某某剧”“要拍某某剧的续集”。不管过去有多少成功的作品,都要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不重复自己、不重复过去的作品。五是立足脚下土地,寻找全人类共同价值。每个选题的确定都要有国际表达、全球传播的考量,立足中华文化传统、立足脚下这片土地,寻找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承载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适配选题。
深入生活,力道在“挖”
如何深入生活挖掘故事,哪些文学作品可待改编,与会者分享了电视剧选题工作的经验和方法。
“只有深‘蹲’,才能发现、捕捉到好故事。这是社会现实类纪录片相对比较笨拙,却行之有效的方式。”
对于找选题,纪录片可以给电视剧创作提供启发和借鉴。作为现实题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人生第二次》总导演,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秦博工作室负责人秦博分享了纪录片创作的选题思路和方法。
一是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观察 ,来“发现”和“想象”。要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搜集背景材料,尽快熟悉创作对象。蹲守观察时不需要带摄像,导演要尽可能快速熟悉环境中的一切:规则、流程、人与人的关系等,这一过程中,逐步思考哪些人和事是潜在拍摄对象,并深入思考理解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命题。作品的厚重感源于导演的思想力。
二是以蹲守拍摄的方式捕捉日常生活中的激流。只有深“蹲”,才能发现真相,捕捉到好故事。这是比较笨拙,却行之有效的方式,且往往有意外之喜。这种意外之喜靠的是对事物的观察力,在一个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拍摄者能否发现问题,能否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决定了作品给观众看到什么。这需要训练来提高在社会动态的现实中去感受和捕捉的能力。
三是尽力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不回避复杂性;不要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去判断生活,判断一件复杂的事情。
四是表达中国人的情感和处世哲学。展示出普通人面对命运尤其是苦难,如何战胜怕?如何找到爱?东方社会经常说到平常心,即“大风大浪,我自岿然不动”,但这并不是说就认命了。中国古代许多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反映出中国人民面对困难和遭遇人生变故,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
近年来,《人世间》等许多热播的影视作品,背后都有文学的支撑。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发言提到,文学能够为影视艺术提供用之不竭的题材和观念,如不同的叙事结构、叙事风格、思想主题、情境意蕴和美学观念,也能在语言风格、人物塑造、审美效果等方面为影视提供丰富的经验。而文学作品通过影视的适度改编和再阐释,在一个开放性系统中,不断被解读、接受和传播,从而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
中国作协大力加强现实题材精品创作,组织实施了“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两个创作计划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展开,均以5年为周期,倡导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积极投身新时代的文学书写。这两个创作计划中遴选出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搭建和完善文学作品改编、衍生、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学与电影、电视、戏剧以及网络视听、游戏等不同文艺形态深度融合、联通发展,将文学的潜力转化为其他文艺门类的创造力。
中国作协还有“重点作品扶持”“定点深入生活”“美好生活基层行”等项目,还通过评选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精选中国作协报刊社网,筛选全国文学作品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登记作品,以及评选“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等多种途径,不断挖掘和发现当下新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
邓凯说,作协期待与国家广电总局和各省广电局,以及各影视制作单位、网络视听制作公司、新媒体制作推广机构等开展密切合作,不断加强文学作品知识产权的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开发利用,充分释放文学作品的潜能和价值,源源不断地为电视剧创作提供值得信赖的选题和文本。
开门问计,选题出“精”
“福建局从2020年下半年就开始谋划‘十四五’期间重点电视剧选题工作,并发布了福建省‘十四五’期间第一批30部闽派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
福建近年推出闽西“红色三绝”系列优秀电视剧,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文珍介绍了电视剧组织化选题创作经验。
从大事要事中紧跟时代找准选题。一是主动出题。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与实践地优势,从《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等寻找选题。二是节点寻题。发挥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优势,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等重要宣传节点规划电视剧选题。三是联合答题。建立与省委台港澳办、省科技厅等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与省文联联合向全省作家群体征集具备电视剧改编潜力的福建故事等,合作孵化电视剧项目。
从开门问计中群策群力讲好故事。一是向火热生活问计。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组织重点创作力量、主创团队“下基层”采风采访、体验生活,2019年以来组织了4场综合性采风活动和26个项目主创来闽采风,每个项目平均采风时长近15天,协调采访对象近两千人、提供史料或文章等五百余册(篇),有力有效帮助主创团队拓宽思路、深耕故事。二是向专家学者问计。运用项目座谈会、大纲论证会、专家研讨会等,在剧本创作阶段就积极听取业界专家、播出平台和故事发生地党委政府等,对电视剧选题立意、故事情节等意见建议,给予风险提示、创作指导、工作建议。三是向业务部门问计。认真落实电视剧剧本审读、完成片审查等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与有关部委司局和省直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协审机制。
从全程服务中用心用情拍出精品。福建局成立重大题材项目创作生产协调领导小组,牢固树立“服务好企业是最好的招商”工作理念,传承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让企业、人才在福建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在创新创造创优上求快,全面推行电视剧审批事项“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落地拍摄“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完成片审查“同步作业、一并修改”。二是提升服务效能。在全国率先上线“福建电视剧拍摄云勘景平台”,720度全景式呈现全省可供拍摄的外景地等,让创作机构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初步勘景、选景。每年编印一本《拍在福建——电视剧拍摄服务指南》,推介拍摄景地资源、解读产业扶持政策、发布协拍机构信息等,实现“一书在手、拍摄不愁”。三是提增发展效益。2019年以来,福建省市两级财政累计兑现各类影视产业扶持资金超4亿元,对电视剧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推广、专题研讨、采风活动、拍摄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活动和播出奖励、获奖电视剧奖励等九个类别进行全流程扶持,鼓励引导企业心无旁骛拍好剧、出精品。
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马继霞介绍了桂林抗战文化电视剧选题情况。
桂林抗战文化电视剧选题是自治区党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4月视察广西时做出的用好广西红色资源和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的。
抗日战争期间,从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到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先后来桂林从事抗日文化活动的人士有1000多人,其中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戏剧家等就达200多人。在此期间,先后在桂林出版发行的报纸有13家,驻桂林的新闻机构有10余个,书店和出版社178家,抗战书籍印数占全国总量80%。史料记载形容“西南以至全国的精神食粮,三分之二由此供应也没问题”。1944年举办的西南剧展,3个月内有32个文艺团队近千人演出178场。美国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撰文写道:“如此宏大规模的剧展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
桂林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取得的,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广西抗战中的光辉实践。1938年10月,我党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多次到广西指导“桂林八办”工作。作为八路军、新四军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代表机关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秘密派出机关,“桂林八办”直接领导了桂林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对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这是对桂林以抗战文化城之名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最好评价。
桂林抗战文化电视剧选题时间跨度为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至1944年桂林保卫战之间的6年,将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桂林领导抗日文化救亡运动的壮丽画卷。在这一历史时期,既有以田汉、夏衍、欧阳予倩等名人“以笔为枪,剧场即战场”的文化抗战,又有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领导“桂林八办”开展统战和情报战,还有“飞虎队”、各国谍报人员错综复杂的情报交换等国际元素,具有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巨大的艺术张力。
目前广西党委宣传部已经组建工作专班,明确由广西广播电视台所属广西电视传媒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该剧的出品、制作单位,诚挚邀请优秀电视剧制片人、导演、编剧等主创参与创作,力争打造一部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电视剧选题规划工作推进会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广电云视频会议系统结合的形式召开,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各省(区、市)广电局、广播电视台负责同志,部分重点电视剧制作机构、重点网络视听平台负责人等400余人参会。